如果说到“爆爆珠”,是不是头脑中直接会想到奶茶?没错,其实锄禾君认识爆爆珠,也是来自奶茶。但如果说海里也有“爆爆珠”,您信么?
在福建厦门周边海域,最近就出现了很多类似“爆爆珠”的海洋生物,远看就像一串串的透明葡萄,近看就像一颗颗黄色的小珠子,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个头大的大概直径两三厘米,个头小的不到半厘米。不需要太大力量,就会破裂,黏在手里很难受。
随这些小珠子而来的,还有范白色的泡沫,搞得大海乍一看脏乎乎的。这些“爆爆珠”已经出现了一个多月了,当时温度有20多度,还能穿半袖加短褂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爆爆珠”。最初这些“爆爆珠”没有个头大的,几乎都是半厘米以下的,只不过到了今年新年之后,开始有大个的“爆爆珠”了。
人们猜测,会不会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这些“爆爆珠”会渐渐消失。但目前小寒节日已过,寒潮也经过了几轮,但这种“爆爆珠”却越来越多,并且随着小个的“爆爆珠”爆裂之后,就会产生更多的“爆爆珠”。每一次“爆爆珠”爆裂,都能在海边留下黄色的表皮,让沙滩看起来乱兮兮的。
这些“爆爆珠”到底是什么呢?会给海边生活的人们带来危害吗?
有专家解释,这种“爆爆珠”,是一种叫做球形棕囊藻的浮游生物,在大海中很常见。它喜欢水温20度左右的环境,并且的确在球形的囊中含有胶质,破裂之后就会出现类似塑料泡泡一样的泡沫状物质。根据形棕囊藻的生活规律,一旦形棕囊藻的直径生长超过了一厘米的时候,就意味着形棕囊藻已经到达了生长的后期,临近或者已经衰亡了。所以不需要过多干预,只需要静待形棕囊藻死亡就可以了。
形棕囊藻的形成,归结于低温天气之后,天气骤然转暖,使得海洋微生物过快繁殖。而给与快速繁殖的根本,还是在于人类的活动让海水营养盐的成分比例过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
由于形棕囊藻几乎没有毒性,或者说毒性很低,对人类生活没有太大影响。只是在亲水的时候,会在皮肤上沾到很多形棕囊藻破裂之后的黏糊糊的胶质,让人感觉浑身不适。所以在形棕囊藻出现的密度较高的地方,就不建议再做亲水的活动了。
虽然对人类皮肤没有过多影响,但对于海洋环境来说,形棕囊藻分泌出来的溶血毒素,会对海洋鱼类,尤其是鱼鳃组织造成功能性损伤,进而造成鱼类死亡。还会引发赤潮的危害,引起海洋水质恶化。
除了形棕囊藻会造成“爆爆珠”的成群爆发外,现实中,很多海边的“怪相”都是由藻类催生的。
比如在海洋中有些藻类发光,出名的像每年3月到10月发生的“蓝眼睛”,就是一种高密度的夜光藻在风浪之下,自身营养素在荧光酶的氧化作用下,发生的一种赤潮现象。
而“西瓜雪”现象,则是在南极的一种叫极地雪藻的微生物,在温度升高时候快速生长,自身的虾青素发出的防止紫外线的辐射,呈现出来的红色赤潮。看起来似乎有一些浪漫,但由于其发生在南极地区,当冰雪呈现出红色时,会降低阳光反射和融化速度,长时间或者大面积出现时,会加剧气候变暖的。
“红石滩”现象,是发生在冰川地区的一种,因为表面的岩石附着着一种橘色的原始藻类,而产生的像流淌“血水”一般的现象。
藻类棕囊藻海洋赤潮锄禾君发布于:山东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