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的经济新动能在多个层面上有迹可循。
2023年,广东省工业投资连续3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创出2018年以来的最快增速。其中,大量资金投向了技改,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2.4%,强势支撑起广东工业经济的发展,并且这是其连续12个月两位数增长。
数据背后,广东正掀起“智造”浪潮。
2月18日,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深圳召开,聚焦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新春第一弹”即着墨“智造”。与大会同期举办的广东省产业科技融合发展成果展上,从“会飞”的汽车,到高计算性能的人工智能芯片,再到成为外科手术“操刀者”的机器人,科技已深度渗透广东制造业,智能化成为殊途同归处。大会本身,则吸引一批制造企业、人工智能核心企业、高校院所齐聚,碰撞产业“向新”的路径。
智能技术一方面赋能传统产业“加数”前行,催生出了数字化服务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又让未来产业横空出世,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新概念已备受热议。
这一过程中,一批人工智能领域核心企业崭露头角,它们一端链接产业界,瞄准“缺链”环节不断孵化、集聚;另一端则连通众多高校,传导市场需求,带动上至高等教育体系下至产业格局的“智造”生态的嬗变。
看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智造”无疑最能管中窥豹。
寻找产业新“中枢”
对广州鲁邦通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而言,2023年是承压的一年,许许多多的因素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鲁邦通2023年上半年财报却显示,销售和研发费用均逆势上行,分别同比增长约71%和45%。
这意味着,其市场开拓和研发投入均在加快。不断向好的投资信心来源于制造业企业日渐攀升的转型需求。鲁邦通董事长陶洋认为,目前广东制造业“数改智转”趋势正处于加速期,“目前我们的工业边缘计算网关等新产品都已推向国内外客户,企业不断加大的创新投入预期将在不久后转化为爆发力”。
他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过去一年,鲁邦通在研项目和研发人员数量都在增长,各业务条线上均有新产品推向市场。以工业互联网领域为例,该企业开发出了更多行业解决方案,包括新能源装备、机器人、环保设备等。
以鲁邦通为代表的数字化服务商正纷纷“重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并迎合中小企业需求推出更多小而美、能即插即用的解决方案,降低转型门槛。
除传统产业“加数”转型外,新产业同“智造”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大会当天,广东省工信厅发布了5个未来产业集群,分别是6G、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产业。可以发现,“智能”已构成其共同的底色。以低空经济为例,来到大会上的企业,除了此前获颁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载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适航证的亿航智能,以及宣布将于今年四季度开启分体式飞行汽车预订的小鹏汇天外,广汽集团也将一款GOVE飞行汽车带到了现场。
据悉,以GOVE作为链接枢纽,广汽计划建立起神经网络式的智慧城市出行圈,其囊括遍布各个城市的充电—停机多元站点,这必然仰赖强大的智能监测系统。
此外,作为生命科学保障产业的医疗器械领域,也已被智能机器人已攻占。在产业科技融合发展成果展区内,一群特殊的外科手术“操刀者”或是医学检验病理“医生”引起了围观,手术机械臂的运行状态被实时显示在监测屏上。
在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梁耀铭看来,人工智能已成为医疗行业的关键新质生产力。近两年,金域医学也快步奔向数智化,构建“AI+医检”生态。它搭建的远程病理协作网已辐射1.5万家基层医院,开发出了多个病理AI产品,目前还在探索行业大模型,进军医检AIGC。
“人工智能的加入已经改变了医疗领域的发展模式。”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容指出,以往,医疗器械多以集成创新为主,而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探测方式和传感方式,这些都会催生颠覆性的器械、诊断和治疗技术。
共建“智造”生态圈
展区一隅,三台人形机器人正同观众握手、对话,后又随着音乐自如舞动。据介绍,这款机器人全身有34个智能柔性关节,动作灵活。
“未来,机器人一定要直立起来。”达闼机器人(广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戚亚平认为,唯有人的形态,才能灵活融入更多应用场景。他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这款机器人两年时间已售出千余台,在导览、科教等领域广泛落地,目前市场还处于导入期,预计将在2025年迎来爆发期,进阶养老服务等场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达闼机器人在一年多前来到了广东。戚亚平表示,设立广州分公司是出于近应用场景布局的考量,“我们也在同一批细分行业的龙头合作,共建行业生态,将智能机器人推向更多领域,给千行百业带来转型动能”。
无独有偶,为获取跨界转型所必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金域医学也在一边自建数字化团队,一边携手镁伽科技等上游医疗器械制造企业参投或者成立新公司,共建智慧医检实验室,共同开发行业标杆级的医学检验实验室自动化创新解决方案。
除各细分制造业企业积极“组队”外,人工智能企业也成立孵化平台,它们尤其瞄准过往“缺链”的核心基础环节进行引育,构建数智化生态圈。
以有米科技为例,其成立的双创示范基地现已孵化科创型企业200多家,其中不乏高新技术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孵化企业累计创造产值已超40亿元。
类似有米双创这样的人工智能领域孵化平台,一端链接着产业界,不断释放集聚效应;另一端则接通高校,联合广州大学城启动了“创二代”工程,遴选优质项目并提供空间、资金、人才等多方面支撑。通过这样的合作,平台又将产业需求传导至高等教育体系中,辅佐后者人才培养模式加速变革。
陈新认为,为向高质量发展供给新质人才,高校需要密切同产业界的结合,着眼本地需求优化学科设置,并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例如,广东高校便要瞄准本地区支柱产业转型及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招聘师资、建设学科。”
去年5月新鲜落地广州黄埔的超级机器人研究院,便盯住了人形机器人这一未来产业。研究院在吸纳师资、生源时广泛覆盖计算机、材料学等学科,为跨学科交叉合作搭台,并在主导高校华南理工大学与产业界之间搭起了桥梁。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也观察到,在本次的展会上,除企业外,来自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制造业创新中心的高科技产品也占据了重要比重,教育与科研体系正在转型,更多的创新主体已然参与到了广东的“智造”生态中来。